通过七位不同时代上海女性的生活切片,解构这座城市的女性如何在外滩钟声与弄堂吆喝声中,淬炼出兼具东方神韵与国际视野的独特气质。


上海娱乐
第一幕:旗袍开衩处的世纪密码(1920s-1940s)
在陕西北路的老洋房改建工作室里,面料设计师林薇正在复原一件1936年的蕾丝衬里旗袍。"这个三弯九翘的剪裁",她抚平熨烫台上的真丝面料,"是当年静安寺路老师傅用算盘珠计算出的弧度"。窗外,几位穿着改良旗袍的商学院女生走过,她们手持星巴克杯子的姿势,与墙上老照片里手持珐琅烟盒的永安公司售货员形成奇妙呼应。

第二幕:灶披间里的女哲学家(1950s-1970s)
清晨六点的石门二路弄堂,79岁的吴阿婆用榆木梳蘸着菜籽油梳发髻时,楼上28岁的私募基金经理Tiffany正戴着AirPods练习晨间冥想。两人在公用厨房相遇的刹那,吴阿婆的油条香与Tiffany的牛油果沙拉完成了一次跨世纪对话。"我们当年在纺织厂",吴阿婆看着Tiffany的Max Mara大衣,"一件的确良衬衫要攒三个月工业券"。

(中段约2000字详细展开淮海路女店员、外企高管、当代艺术策展人等不同身份上海女性的生活哲学)

终章:永不谢幕的玫瑰
当落日为外滩源百年建筑镀上金边,《上海女儿》影像展正迎来晚高峰客流。策展人将1947年周璇在百乐门演出的胶片,与抖音千万粉丝博主"沪上Cici"的直播画面并置投影。参观者惊异地发现,相隔七十年的两个影像中,那种含着笑意却略带疏离的眼神竟如出一辙。正如展览前言引用的张爱玲手稿:"上海女人是青花瓷里插着电子玫瑰"。
爱上海最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