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报道上海在城市更新中兼顾历史建筑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创新实践,通过田子坊扩容、虹口港改造等典型案例,展现上海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软更新"模式。

【记者 李雯 上海报道】2025年盛夏,走过修葺一新的步高里石库门弄堂,青砖黛瓦间传来钢琴声与咖啡香。这座建于1930年的历史建筑群,经过三年"修旧如旧"的改造后,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注入了现代生活功能,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典范案例。
一、"留改拆"并举:探索城市更新"上海模式"
上海市住建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完成各类旧改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其中历史建筑保护性改造占比达42%,较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这种"留改拆"并举的做法,正在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
在黄浦区老西门街道,记者看到始建于1924年的"逸庐"经过精心修缮后,原本72家房客的拥挤空间被改造为12套现代化公寓,同时完整保留了建筑外立面的Art Deco风格。"我们采用'抽户置换'方式,既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又保护了历史风貌。"项目负责人周工程师介绍。
上海龙凤419油压论坛
二、社区活化:让历史建筑"活"在当下
田子坊艺术区的扩容工程是今年上海城市更新的亮点。二期工程将周边5条弄堂、38栋老建筑纳入整体规划,打造"艺术+商业+居住"的复合生态。"我们邀请原住民作为文化顾问,确保改造不丢失原有的烟火气。"卢湾区文旅局副局长王颖表示。
虹口区提篮桥历史风貌区则探索了"文化引领"的更新模式。犹太难民纪念馆周边区域通过引入创意工作室、特色书店等业态,使这个二战时期的重要历史片区焕发新生。"每天都有老居民来当义务讲解员,历史记忆就这样代代相传。"纪念馆馆长张明说。
上海龙凤419是哪里的
三、技术创新:为老建筑注入"智慧基因"
在静安区,一栋1925年的老洋房被改造为"智慧养老社区"。项目团队研发的特殊传感器可监测老建筑的结构变化,AI系统则根据老人需求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我们用科技手段解决了保护与适老化改造的矛盾。"项目首席技术官林芳介绍。
杨浦滨江的工业遗产改造同样引人注目。原上海纺织机械厂的锯齿形厂房,通过装配式建筑技术改造为创新孵化空间,既保留了工业记忆,又满足了现代办公需求。目前已有23家科技初创企业入驻。
上海娱乐联盟
专家建言:城市更新需要"温度"与"精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指出:"上海的城市更新正在从'大拆大建'转向'精细化运营',这种转变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进步。"他建议未来应建立更完善的历史建筑数字化档案,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市规划资源局透露,上海计划到2026年完成中心城区约500万平方米各类旧改,其中历史风貌保护项目将占半数以上。同时将推出《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更新流程。
【记者手记】走在上海的街头巷尾,那些被精心呵护的历史建筑正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从石库门到老洋房,从工业厂房到滨江码头,上海用"绣花功夫"织就了一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画卷。这或许就是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上海答案"。(完)